分析一檔股票,再進行估值,若能以低價進場,似乎距離成功已經不遠。不過,進場直到收成期之間,仍有著一大段的等待時期。這期間,股價仍可以有升跌。無論當初選股有幾「腌臢」,估值結果有幾準確,欠缺心理質素的投資者亦可能只賺到粒糖,無緣為自己添多間廠。

散戶持貨心態薄弱,原本打算長線投資,進場後見股價略有回升,便急急腳要止賺離場,將當初的進場策略和分析結果全部拋諸腦後。原本可以賺間廠,最終只袋到粒糖。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就是散戶過分著重短線的股價波動。

股神巴菲特在1979年寫的幾句文字,提到了巴郡的持貨心態,非常值得散戶參考:

「對於一些便宜(被低估)的股票,我們並不會在意市場的調整會否令其股價迅速上升。事實上,我們更喜歡相反的情況(即市場令便宜的股票變得更便宜),因為大多年間,我們都預期會有可動用的資金再作投資。」

(原文:We are not concerned with whether the market quickly revalues upward securities that we believe are selling at bargain prices. In fact, we prefer just the opposite since, in most years, we expect to have funds available to be a net buyer of securities.)

段落的最後一句「因為大多年間,我們都預期會有可動用的資金再作投資」,就反映出巴菲特的做法,某程度上可歸因於巴郡的特色,即動用保險業務的資金作投資。只要保險業務持續運作,資金便會持續流入,為股神提供新的投資本金,變相亦加強了巴郡的持貨能力,因為巴郡沒有必要出售原有優質資產來購買其他優質資產。相比起從短線升跌賺多幾粒糖,在長線持續收集優質資產,慢慢賺幾間廠的回報更加豐富。

一般散戶當然不可能擁有一間可持續提供新本金的保險公司,但工作收入亦是一種現金流入。只要儲蓄習慣穩定,散戶亦可為自己製造定期的投資資本流入,每個月儲$5,000,半年就有$30,000。換言之,散戶無須過度執著原有組合的短線調整,反而可利用定期流入的新資本,積極尋找優質的投資項目。

若能預計到未想的現金流入,散戶就沒有必要不斷調整原有的組合,例如止賺換現金再買新嘢,因為散戶可以動用組合的新資本(即新儲蓄)來作新投資。

文章的所有內容純粹為筆者的個人看法和投資部署,並非任何投資意見。文章的所有內容只適用於筆者,並不構成任何建議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