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看Burt Malkiel 和Charley Ellis 合著的《The Elements of Investing》,中文書名譯作《投資簡義》,內容言簡意賅,導出了投資的簡單法則,很值得推薦給網友。

書中提到投資者應該利用低成本的指數基金分散投資,這個建議跟指數基金之父伯格(John Bogle)所倡議的指數基金如出一轍。我嘗試把當中的理論和實際操作簡單地介紹給大家,並加入了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為何業餘投資者適宜買指數基金?

一般來說,投資組合的回報通常可以從以下三個途徑獲得:

(1) 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建立個人對每類資產長線的分配目標,比如說50%股票,50%債券;

(2) 捕捉市場時機(Market Timing)-意圖預測大市的走勢,調整股票的比重,短期偏離長線的分配目標,比如短期看好股票便增持股票到60%、70%,看淡股票便減持股票到40%、30%等;

(3)選股(Stock Selection)-意圖選取跑贏大市的股票。

但過去經驗說明:

第(1)點資產配置最為重要,解釋了超過九成甚至十成投資者的回報。

第(2)點捕捉市場時機很難做到,因為短期大市根本不可預測,再加上人性貪婪和恐懼的心理影響,投資者很多時不是「低買高賣」,反而是「高買低賣」,得不償失!

第(3)點要選對優勝股(Picking Winning Stock)也是高難度動作,市面很多主動型基金,緃使擁有專業的基金經理和豐富的研究資源,回報很多時都是跑輸大市的,這個更是近年ETF(Exchange-traded Fund)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

基於以上的數據,假如業餘投資者自問無能力(包括時間、投資知識和心理質素,缺一不可)捕捉市場時機及分析個別股票的基本因素和估值,那麼,我認為他們的最佳選擇應該是做個被動型的投資者(Passive Investor)。

被動型投資者的操作

對於被動型投資者來說,只需要集中評估最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然後通過指數基金執行,分散風險,並長線投資,每年只要重新再平衡(Rebalance)便可,將投資盡量簡單化。

利用平均成本法(Dollar Cost Averaging),比如月供盈富基金(2800),達到時間分散的效果。

每年一次,進行資產配置重新再平衡(Rebalance),比如股票比重上升了便減持,股票比重下跌了便增持,目的是把各類資產的比重調整至當初的目標。

筆者曾在多間金融機構任職股票分析員及基金經理,又於本港一間上市公司擔任投資經理,從事金融行業20多年,擁有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為特許金融分析師(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及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Fellowship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 筆者常常參考股神畢菲特的「價值投資心法」,應用於港股,長期的回報不錯。自問擁有豐富的投資理論基礎及實戰經驗,遂於2011年4月成立個人網誌(網誌名稱:「股壇老兵鍾記 長勝將軍如何選股」http://bennychungwai.blogspot.com),跟大眾分享價值投資的經驗和獨門的選股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