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NOW TV節目《經緯線》以「Quit U就是任性?」為題,探討近年多了本地大學生退學的現象。原來過往五年,從大學退學的全日制學生多了逾五成,2019學年更有一千七百多人。其中四成三人,是由於學業因素而自願退學。

節目共訪問五名年輕人:Fish丶Carol丶Simon丶Kenneth和阿軒。其中Carol因討厭讀心理學而重考DSE入浸大傳理系,我覺得是可理解的。假如轉系或轉校都不可行,重考公開試也算是方法之一。

另外的三位呢?Kenneth害怕中大數學系畢業後只能做老師,所以重考DSE進入理工大學的放射學。他看過網上不少數落「窮男」的例子,所以決心成為「專業人士」。而Simon則Quit U兩次,只求進入「三大」。Fish是節目中分享最多的學生,她首次Jupas派獲第六志願,重考DSE後入讀中文大學,但其實前後的科目皆為中文系。

可能我已是「老餅」,驟眼看實在不太明白:如想成為「專業人士」,為何要放pure science在Jupas首位?而且大學提供不少選修科,主修pure science + 副修computer science也是不俗的選擇。至於為入讀「三大」而Quit U,其實畢業後再報讀「三大」的碩士,是否也可行呢?

訪問的四人中,只有阿軒已經畢業。他因首次Jupas未能派獲心儀學系,而重考進入科大的航天工程系。但航空業自去年疫症後受到重創,所以阿軒現時仍找不到相關的工作。

自2012年起,香港中學學制由過往兩屆的公開試(中五的HKCEE丶中七的A-level),轉為一次性的文憑試(中六的DSE)。高中學生為預備「一次定生死」的公開試,很多已疲於奔命,未必能做更多的學系資料搜集,或親臨大學視察。我記得自己當年中六暑假時(千禧年代),各大學的院系會舉辦summer camps或mini lectures,讓感興趣的中學生先行了解不同科目,並認識相關的師兄師姐。這對十多歲的青少年來說,是莫大的幫助。

其實太早入讀大學,令很多人都猶豫自己想讀的科目或想進的行業。對不足廿歲的青少年來說,要瞭解及評核不同職業的性質,是頗為困難的。有些學生更純以自己中學時期表現最好的科目,來作為Jupas撰科的指標。入讀純文或純理科後想轉系的人數,往往也比較多。

「太早入學」引申出的另一問題,便是「過早畢業」。”中六拔尖計劃”於2001年至2011年進行,會考達三十分的學生可於中六後直接升讀大學。但當年不少學士學位均為三年制,所以有些「拔尖生」不足21歲便大學畢業。試問一名20歲就踏足職場的青年,有多少人已確定自己終身的事業?

節目中的學生因放棄原有學位,而損失三至四萬的年度學費。這除了造成當事人的金錢消耗外,亦浪費校方的資源與納稅人的資金。某些學系在流失學生後,更不會重新召生來填補空額。近年「Quit U現象」而引發的青年就業及生涯規劃問題,是社會各方需正視的議題。

大家覺得「Quit U」有冇問題?學生又應如何選科?歡迎留言分享。

P.S.

我的Facebook Page 「自由投資谷」: https://bit.ly/32ka7pE

盈透證券開戶優惠:http://bit.ly/3iGDq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