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少財產,才會考慮尋找財務策劃師的幫忙?二千萬?五千萬?在彼岸的美國,愈來愈多年輕中産要求100%的財政自主權,拒絕讓他人左右自己的投資決定。

最近Reddit有個帖子,標題為”Wealthy young investors don’t see use for the wealth-management firms their parents rely on”。

稍為富裕的千禧一代,很多也認為現時科網資訊發達。Robinhood丶Meme stocks丶SPAC與Crypto的出現,更證明年輕人是”financially savvy”。財經知識和交易技巧均可以自學,並不需要假手於人。

事實上,華盛頓日報稍前也登過一篇報道。受訪者Michael Martocci是一名26歲的初創企業老闆,他已多次拒絕高盛等投行發出的高爾夫球活動邀請:

https://www.wsj.com/articles/rich-millennials-to-financial-advisers-thanks-for-the-golf-invite-but-you-cant-invest-my-money-11636367400

Michael聲稱每週只花少於一小時在理財上,而他的財富,有90%投放在虛擬貨幣。想看股票的價格變動?只要登入手機的Robinhood戶口便可。完全DIY!

根據美國機構”Aite-Novarica Group”的調查:淨資產逾50萬美元丶且一家之主為45歲以下的家庭中,約有七成採取個人化的投資策略。風險管理方面,他們當中逾半成人願意購買中高風險的產品,而同類型數據,在2010年只有35%。

即使是我在香港入的投資交流群組,也從未聽過有人找理財策劃師。個別有private bank戶口的人士,可能會間中收到基金經理的電話。但總括而言,身家在1-20mil.港紙之間的投資者,大都相信自己的選擇眼光與策劃能力。

再加上Interactive Brokers等「平民IB」的興起,散戶在環球資產配置上已取得更大的主導權。既可構建個股與ETF等主動組合,亦可加倉債券丶優先股及CEF等收息成員。至於short call put等衍生工具,則可幫day traders搏取現金流。

除非家族資產的規模大至牽涉family trusts或tax allocations,否則一般散戶也不會刻意尋找理財策劃師的協助。在1000萬身家也被視為平民的年代,可想而知財富增值的門檻是有多高。如其年底花紅分幾個百分點予基金經理,倒不如奬賞自己去旅行吃頓好的?(又或者吝嗇一點,再re-invest在投資産品上)

大家認為有多少資產,才需要查詢理財策劃師的建議?歡迎留言分享。

P.S.

我的Facebook Page「自由投資谷」:https://bit.ly/32ka7pE

盈透證券開戶優惠:

https://bit.ly/3rS2K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