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在近數年來,成為不少香港與海外華人的新寵兒。在去年買中Tesla與Nvidia等科技股的投資者,身家增長以倍數計亦不出奇。

然而,對大部分散戶來說,始終不會整個組合也是倍升股。但只要以年度化的收益計算,不少人的美股倉也是每年呈複合增長的。賺錢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自己眼光好?還是公司盈利持續增加?

Morningstar的研究部副主管John Rekenthaler近日撰文:標題為”How Much Has the Market Benefited from Investor Optimism?”。美國的富人愈來愈有錢,主要是因為工資上漲?還是因為股票上漲?

跟據諾貝爾得獎者Robert Schiller的分享:在1976年,S&P 500 企業的 PE ratio 為 11.8倍;在2021年3月,同類數據已升至31.5倍。因此,標準普爾500中有63%的價值,是源自於估值擴張。

什麼是”估值擴張”?對於同賺一元利潤來說,今時的投資者要比以前散戶付出更多的代價。股市還有繼續上漲的空間,但又不至於引發估值的擔憂,這在華爾街稱為”multiple expansion”。這股動力在股市上漲時出現,但卻掩蓋不了利潤增長放緩的事實。

另外一個主要原因,當然便是通脹。僅是QE印錢帶來的通貨膨脹,就可加大企業的名義收入。多年以來,通脹為S&P 500帶來近八成的累積升幅。

然而,從年度化回報的角度看:企業盈利(Corporate Profits)與利息派發(Dividend Payments)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對S&P 500來說,企業盈利帶來的年度回報率為3.07%,利息派發帶來的年度回報率則為2.75%。(請參考文末的圖二)

由此可見,個別企業的營運改進與産業成功,絕對需靠其本身的努力,而不能單單用「通貨膨脹」或「估值擴張」,來解釋其股價多年來的升幅。

更何況,美國近數十年的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不少公司的實際收益一直成長,有時更能把握減稅等優惠政策。即使計算經通貨膨脹調整的回報(inflation-adjusted return),S&P 500由1976年至2021年的稅後利潤仍達276%。然而,高速增長始終不會無限期發生,所以我們在投資上,要時刻做好審慎樂觀的準備。

當然,如大家把握好買賣明星股及定時re-balance的機會,回報絕對有機會超越上述提及的數據!你覺得自己買美股贏錢的原因是什麼?歡迎留言分享。

P.S.

我的Facebook Page「自由投資谷」:https://bit.ly/32ka7pE

盈透證券開戶優惠:

https://bit.ly/3rS2K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