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Patreon,相信大家不會陌生。近年不少本地政治丶時事及財經KOL在Patreon開設收費頻道,吸引忠誠度高且願意課金的粉絲。我上年最受歡迎的網誌,便是探討Patreon現象(http://cherry1201.blogspot.com/2020/03/patreon.html?m=0)。個人認為蕭若元與趙博開戶為Patreon普及化的分水嶺,其後不同種類的Patreon帳戶便應運而生。

去年我曾join過Patreon,主要是觀看蕭若元先生的視頻。Patreon容許用戶上載文章丶影片丶聲音檔,和開設討論區等服務。由於功能繁多,所以每次登入後,總有點花多眼亂的感覺。自我的信用卡過期後,Patreon帳戶立即遭凍結,其後我便轉用Youtube Premium。

以我所知,Patreon對創作者每月徵收約10%的手續費。但如是純寫作的話,可否用界面較簡單的平台?根據二月刊的Bloomberg雜誌,近年海外作家喜用”Substack”這個平台,來刊登收費文章。”Substack”對有收入的作者,一率收取10%的佣金。

“Substack”由Hamish McKenzie丶Kik Messenger和 Jairaj Sethi在2017年創立,他們的背景來自科技界與傳媒業。由於美國新聞內容受到社群平台演算法的箝制,所以他們希望創立一個開放的平台。不論是個人或組織,可透過新聞信直接連繫讀者,進行雙向溝通。創作者亦可開設私人社群,並彈性決定訂閱方案。

為初步了解Substack,我在該網開設讀者戶口,瀏覽首頁的界面。大家可參考此文的附圖:右邊欄目主要有”Inbox”丶”Discover”及”Write on Substack”,方便用戶收取文章丶發掘新作品與嘗試創作。至於左上角的Hastags,則容許讀者探索文化丶科技丶商業等不同範疇的文章。

與Patreon相同的是,僅看文章外頁的”like”數,可約略估計作者的受歡迎程度。但不同的是,Substack容許你閱讀作者公佈的整篇文章,但Patreon「free出來」的文稿一般較少。即使像我般開設免費的讀者帳號,在Substack仍能細閱作品。

近年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的界線,可謂愈來愈含糊。個體戶開設的YouTube Channel,收視可高過不少團隊製作的商業視頻。我們閱讀XX日報的財經新聞,有時報社甚至連作者的名字也懶得提。對有深厚投資底子的記者來說,倒不如「另立門戶」開設收費平台,收入可能比正職的稿費(逐篇計)更高。但這也引申一個問題:當事人會否花更多精力在經營副業(網上寫文)上,而非發展正職(報社工作)?

Bargaining power較大的作者,在收費平台累積足夠的讀者後,其實可另開個人戶口,這樣便能省卻中間人的10%佣金。但讀者是否相信你的私人收費模式(尤其是繳年費後你不會走佬)?這確是一大疑問。況且,即使是支持多年的讀者,有時也想看其他類型的文章與作者。像Substack這樣的平台,會鼓勵讀者瀏覽訂閱文章後,左翻右找其他的作品。

大家對不同的創作收費平台有何看法?歡迎留言分享。

註:Substack應只接受英語文章。

P.S.

我的Facebook Page「自由投資谷」: https://bit.ly/32ka7pE

盈透證券開戶優惠:http://bit.ly/3iGDq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