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佈十一月份的CPI 數據,按年增加6.8%。在持續且平穩的通脹問題下,大家會製訂2022年的理財方案嗎?

今天看到Medium一篇文章,名為”The U.S. Is About to Wake Up a Generation on How Money Works”。作者提及美國的民生通脹情況,並建議一些對抗通脹的方法:

https://medium.datadriveninvestor.com/the-u-s-is-about-to-wake-up-a-generation-on-how-money-works-7fa88d8cecf6

眾所皆知,不同大宗商品的漲價程度不一。例如過往一年的豬肉貴得厲害,很多市民也轉為購買雞或魚等其他肉類。下班後如果嫌餐廳的晚餐太貴,我們也可去兩餸或三餸飯店帶個飯盒回家。

然而,對工作了一段時間的成年人來說,”lifestyle inflation”可能是更難改變的習慣。假日可以穿休閑服,但上班的服裝只要褪色或穿洞,便要自掏腰包再買新的。個人餐飲可以省,但紅白二事及請下屬吃飯等,便關乎社交禮儀,不能因「通貨膨脹」而刻意慳別人。

有家室的人士,便更能感受通脹的壓力。不論供樓租樓丶長老家用丶菲傭薪金和育兒成本等,基本上都是有增無減的支出。究竟我們應如何部署,才可減低物價飆升的影響?

1)工作方面:

上文Medium作者提及大家要留意年終的薪酬調整。如果加薪幅度比不上通脹率,便應列舉客觀的數據,以說服老闆給予「正常」的工資。但香港的僱主未必受這一套,如果僱員能量化自己對公司的貢獻(例如過往一年提升產品銷售額達10%),便是更佳的證據去爭取加薪。否則的話,轉工跳槽也是一個不錯的「抗通脹」做法。

2)支出方面:

開源向來比節流重要,但加薪不成功的話,謹慎消費就更為關鍵。對薪酬不俗或家累較少的人來說,平日花的小數目(eg. $100以下的午餐)可能過目即忘。但在通脹飆升下,我們也可下載”Mint”或”PocketGuard”等budgeting apps。這能避免在某個範疇花多了而不自知,令儲蓄率減少。對薪資不穩定的sales或slashers來說,也可製訂一個”make it or break it number”。假如長期處於”break”(入不敷出)的狀態,便需考慮多接其他工作甚至轉換跑道。

3)投資方面:

撇除NFT丶藝術品等「另類項目」、大部分人的投資組合基本上是分「增長型」與「收息型」。假如工作穩定且有升職加薪的,便不妨以科網股丶crypto及ETF作為投資主力,因開支上未有急切的現金流需要。然而,對收入較不穩定的人來說,每月能有固定收益丶且可re-invest dividends的産品,就顯得更為重要。例如現時CPI 6.8%,我們不妨調升倉位的fix-income比重,為年度收息自製增加7%,這也能為生活帶來多一點保障呢。

大家對2022年的通脹又有何看法?歡迎留言分享。

P.S.

我的Facebook Page「自由投資谷」:https://bit.ly/32ka7pE

盈透證券開戶優惠:

https://bit.ly/3rS2K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