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近日也看過一篇新聞:

本港擁1000萬港元或以上淨資產的「千萬富翁」數目,現時已達51.5萬人,創了歷年新高。大眾普遍認為疫情後重啟QE,是富者愈富的主因。熱錢紛紛湧入樓股債等資產,但卻無助解決就業率不足或結構性失業等問題。

香港的「中産」們混得不錯,那麼全球的「中産」又如何呢?

根據”Bloomberg Businessweek”最新一期的報導:預計約1億5千萬的人士,在2020年跌出了中產階層,這亦是環球近三十年來的首次「中產下流」。

對於「中產階級」的收入定義,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亦修改過相關範圍。由起初提議「中層收入」為每天$10.02-$20美金,提升至「中高層收入」為每日$20.01-$50美金。雖然這筆數對不少香港人來說並不算高,但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卻是重要的指標。

一場疫症,使不少地區的「中層至中高層收入」人數收縮:印度減少32%;亞洲南部減少25%;撒哈拉以南非洲則減少32%。反之,歐洲與亞洲中部只減少約3%。(可參考文末的Bloomberg雜誌附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料:2024年的全球經濟體,將較沒有疫情發生過時縮細3%。相比起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疫苗接種率不但更低,重建社會的資源亦更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復甦步伐上的差異,將持續拉闊它們之間的財富差距。

即使是香港這個「發達城市」,疫症亦普遍拉低了中等收入家庭的數量。參考香港政府今年三月底公佈的《按住戶每月入息及住戶人數劃分的家庭住戶數目》,我們可看到香港2020年第四季的家庭收入變化:

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D5250002/att/D5250002B2020QQ04B.xlsx

以3人核心家庭計算:總收入在$25000-59999之內的家庭數目,較去季下跌2.38%至7.75%不等;反而收入在$8000-19999之內的3人家庭數目,卻增加3.2%至14.9%不等。

以香港家庭總數來說,收入為$50000-80000以上的家庭數量,全都是減少的;但收入落在$20000-49999的家庭總數量,卻全部錄得增加。

值得留意的是,月收入為$80000以上的家庭總數量,現時仍達305300戶,僅次於月收入為$30000-39999的家庭總數量(311700戶)。

這意味著什麼呢?疫情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包括削減了傳統高薪厚職的數量。不少家有老幼的市民,家庭總收入也向下跌了一個「檔次」。然而,香港亦是財富不均的社會,所以收入達$80000以上的家庭總數,近年一直居高不下。

疫情所加速的貧富懸殊,除了令更多小家庭跌入貧窮線之內,同時亦減慢了社會流動力。收入達至「初級中産」的年輕人,如沒有家庭的庇蔭,想逐步向上爬的壓力是巨大的。

我們在「後疫情時代」中,即使不是為了發財,仍需懂得趨利避害。在個人能力範圍內,大家預先做好財務及生活規劃,才能盡量避免「向下流」的境況。

大家覺得疫症如何影響了中産階層?歡迎留言分享。

P.S.

我的Facebook Page「自由投資谷」:https://bit.ly/32ka7pE

盈透證券開戶優惠:

http://bit.ly/3iGDq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