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發來一張「2020年面談個案背景總結」的圖片,原來這是著名理財策劃師Alvin Lam往年提供財務諮詢的對象。受訪者年齡由35至63歲不等,資産額平均達一千六百多萬。他們的背景亦非常廣泛,囊括老闆丶公務員丶企業主管丶待業者和退休人士等。

說香港是全球最富有的城市之一,絕不為過。截至2019年底,香港成人的平均財富為382萬元,成為全球第二富有的經濟體,排名僅次於瑞士。香港的高淨值人士(780萬港元以上)與超高淨值人士(3.9億港元以上),數量亦分別達51.6萬人及3103人。

表内的廿多個個案,可說是社會的縮影。若果說每七位香港人當中,便有一人擁過百萬元,那麼像表內某些30多歲便持數百萬資産的例子,相信也比比皆是。即使沒任何「父幹」或投資,專業人士靠儲蓄在40歲前成為multimillionaire,在香港亦並非沒可能。

可能大家感興趣的是:結婚與不結婚,哪個對累積資產更有幫助?答案傾向是結婚。在華人社會,婚姻往往是成年人置業的誘因。在多年的QE及龍市效應下,樓價升幅為不少家庭帶來資産增值。當然,表內亦不乏資産過千萬的未婚人士。但婚姻一般能集合二人的經濟能力,置業時也有更多選擇。反之,單身人士在壓力測試中要預留leeway,未必敢購買自己最心儀的物業。

至於生不生孩子對財政的影響?則因人而異了。快速一算,表中有兒女的家庭,平均資產比沒孩子的家庭多出數十萬元。但當中有多少是壓在自住樓上?又有多少是流動資金?卻無從考究了。中國人喜為下一代預留資産,相信向Alvin Lam諮詢的家長,也會思慮兒女未來教育甚至成家的需要,真可謂「長憂九十九」!

當然,僅以表內的廿多個案來評論港人富有程度,絕對是以偏概全。但未婚和已婚丶有孩子和沒孩子丶青年和壯年之間的分野,往往對當事人的財務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論如何,我們對理財的要求,亦應和社會與時並進。例如跟從「百萬富翁」這類過時概念,便會大大調低個人的長遠資産目標。

的而且確,千萬元戶在香港已不算稀奇事。但「百萬戶是平民,千萬戶是中產,億萬戶是小康之家」的說法,聽上來總有點苛刻呢!每個人的出身背景都不一樣,如出身後能向上流動、婚後又盡力為家人提供最好的,便已非常不錯了。

大家覺得香港人是多富有呢?歡迎留言分享。